第一节 矩阵
行列式都是一个数,不管是2、3阶还是n阶行列式都是一个数,是有可能相等的;而矩阵是一个由圆括号或方括号括起来的表格,表格之中是数。
一、矩阵的定义
㈠ 已知:设 ,这个m*n个数成为矩阵A的元素,简称为元,数aij位于矩阵A的第i行第j列,称为矩阵A的(i,j)元。 以数aij为(i,j)元的矩阵可简记作(aij)或(aij)m*n ,m*n矩阵A也记作Am*n ,A=(aij)m*n。 几种特殊的矩阵 ⑴ 方阵 若:(m=n),则称A为n阶方阵;n行n列的矩阵,称为n阶方阵。 ⑵ 零矩阵 若:aij=0 (i=1,2,...,m;j=1,2,...,n),也就是说元素都是0的矩阵称为零矩阵,记作 〇 或 A=〇。 ⑶ 对角矩阵 若:除主对角线有值外,其余元素都为0,则称A为n阶对角矩阵(必须为方阵);或者说不在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是0,简称对角阵,记作 A=diag(λ1,λ2,...λn)。 ⑷ 单位矩阵 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直线(叫做(主)对角线)上的元素都是1,其他元素都是0的矩阵叫做单位矩阵或简称单位阵,是一种特殊的对角矩阵。如: | |
㈡ 同型矩阵 两个矩阵的行数相等,列数也相等时,则称他们是同型矩阵。 | |
㈢ 矩阵相等 A,B矩阵必须同型,这是必要条件;如果 ∀(aij=bij),那么 A=B。 |
二,线性变换的定义
n个变量x1,x2,...,xn与m个变量y1,y2,...,ym之间的关系式 , 表示一个从变量x1,x2,...,xn到变量y1,y2,...,ym的线性变换,其中aij为常数,线性变换(方程组1)的系数aij构成的矩阵A=(aij)m*n。 |
第二节 矩阵的运算
一,矩阵加减法
⑴ 定义 设有两个m*n矩阵A=(aij)和B=(bij),那么矩阵A与B的和或差记作 A±B,规定为 | |
⑵ 运算规律 矩阵加减法满足下列运算规律(设 A,B,C 都是m*n矩阵): ① A+B=B+A ; ② (A+B)+C=A+(B+C) ; | |
⑶ 矩阵做加减法时必须是同型矩阵,而且是对应元素相加减。 |
二,数与矩阵相乘
⑴ 定义 数λ与矩阵A的乘积记作λA或Aλ,规定为 一个数与行列式相乘是与其中一行相乘;而数与矩阵相乘则是数与其中的全部元素相乘。 | |
⑵ 运算规律 数乘矩阵满足下列运算规律(设A,B为m*n矩阵,λ,μ为数.): ① (λμ)A=λ(μA) ② (λ+μ)A=λA+μA ③ λ(A+B)=λA+λB |
三,矩阵与矩阵相乘
⑴ 定义 设A=(aij)是一个m*s矩阵,B=(bij)是一个s*n矩阵,那么规定矩阵A与矩阵B的乘积是一个m*n矩阵C=(cij),其中 并把此乘积记作C=AB。 | |
⑵ 运算规律 矩阵的乘法满足下列结合律和分配率(假设运算都是可行的); ① (AB)C+A(BC) ② λ(AB)=(λA)B=A(λB) (其中λ为数) ③ A(B+C)=AB+AC,(B+C)A=BA+CA | |
⑶ 例题 ① 求矩阵 与 的乘积 AB。 ❶ A的第一行先乘以B的各列(行一列一,行二列二,…),其值相加。 ❷ A的第二行再乘以B的各列(行一列一,行二列二,…),其值相加。 可以简单的解释为,A的行乘以B的列并且相加,每个相加的和为C的一个元素。 ② 求矩阵 与 的乘积 AB及BA。 结论:AB 与 BA 不一定相等。 | |
⑷ 注意点 ① 矩阵下标第一个指行第二个指列。 ② 内标相同可乘(所谓的合法性);如:Am*n * Bn*s n是相同的就可以相乘。 ③ 外标决定行列(左边矩阵的外标决定行,右边矩阵的外标决定列);如:矩阵 Am*n * Bn*s = Cms。 | |
⑸ 补充和结论 ① A≠〇,B≠〇 ≠> AB≠〇; 矩阵A和矩阵B都不等于〇矩阵,不可推论出AB相乘不等于零矩阵。 ② A≠〇 ≠> Ak≠〇 。 ③ AB ≠ BA 不一定相等。 ④ f(x)=anxn+...+a1x1+a0x0 这是多项式,一元多项式; f(A) ≜ anAn+…+a1A+a0E ,≜ 的意思是“定义为”,也可写作::= ;这种多项式称为矩阵A的多项式。矩阵多项式可以像是普通多项式一样进行因式分解。 ⑤ f(x)=x2-3x+2 和 f(A)=A2-3A+2E 解题思路是一样的;f(A)=A2-3A+2E=(A-E)(A-2E) 。 |
临时总结
⑴ 矩阵运算的性质(上方运算规律有写) ⒈加法性质 ① A+B=B+A ② (A+B)+C=A+(B+C) ⒉乘法性质 ① kAB=(kA)B ② (AB)C=A(BC) ③ k(A+B)=kA+kB ④ A(B+C)=AB+AC | |
⑵ 行列式运算的性质 不管是行列式的加减还是行列式与数相乘,都只是其中一行(列)参与运算。 | |
⑶ 行列式、矩阵、向量都是一种工具,其源头就是方程组;也就是说行列式、矩阵、向量都是服务于解方程组。行列式、矩阵和向量的概念最初都与方程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以下是它们与方程之间联系的简要说明: 行列式: 源头:行列式起源于解线性方程组。它最早是一种速记的表达式,用于表示线性方程组的系数及其解的关系。 作用:行列式在判断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、唯一性以及求解线性方程组中起着关键作用。 例如,克莱姆法则就是利用行列式来求解线性方程组的。 矩阵: 源头:矩阵的概念也与线性方程组紧密相关。最初,矩阵被用作线性方程组的系数排列形式,以便更系统地处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。 作用:矩阵不仅简化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过程,还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数学工具,用于表示线性变换、求解线性方程、进行特征值分析等。 向量: 源头:向量最初也是作为线性方程组的解而引入的。在线性方程组中,未知数的解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向量。 作用:向量在几何、物理、工程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。它不仅可以表示方向和大小,还可以用于表示线性空间中的元素、进行向量运算等。 总的来说,行列式、矩阵和向量的概念最初都是为了解决线性方程组而引入的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们逐渐发展成为数学中独立且重要的分支,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。这些数学工具不仅简化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过程,还推动了数学、物理、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发展。 |
四、矩阵的转置
⑴ 定义 把矩阵A的行换成同序数的列得到一个新矩阵,叫做A的转置矩阵,记作AT。 同序数指的是相对于主对角线相对应的数; 也可以说行列对调(就是讲对应的行列互换,第一行变成第一列、第二行变成第二列等)相对位置不变。 | |
⑵ 运算规律 矩阵的转置满足下列运算规律(假设运算都是可行的): ❶ (AT)T=A ❷ (A+B)T=AT+BT ❸ (λA)T=λAT ❹ (AB)T=BTAT | |
⑶ 例题 ① 已知 ,,求(AB)T ② 设列矩阵X=(x1,x2,…,xn)T,满足XT*X=1,E为n阶单位阵,H=E-2XXT,证明H是对称阵,且HHT=E。 因为 H=E-2XXT; 那么 HT=(E-2XXT)T=ET-2(XXT)T=E-2(XT)T*XT=E-2XXT=H; 所以 H=HT,H为对称矩阵。 HHT=(E-2XXT)(E-2XXT)=E2-4XXT+(2XXT)(2XXT)=E-4XXT+4XXTXXT; 因为 XT*X=1 ,所以 4XXTXXT = 4XXT; 所以 HHT=E-4XXT+4XXT=E。 |
五、方阵的行列式
① 定义 由n阶方阵A的元素所构成的行列式(各元素的位置不变),称为方阵A的行列式,记作|A|或者detA。 | |
② 运算规律 由A确定|A|的这个运算满足下列运算规律(设 A,B为n阶方阵,λ为数): ❶ |AT|=|A| ❷ |λA|=λn|A| ❸ |AB|=|B||A| |
第三节 可逆矩阵
一,背景:一元一次方程的解
对方程 ax=b, 情形一:a≠0 由(1/a)*a=1得(1/a)*ax=(1/a)*b,即x=b/a; 情形二:a=0 ⑴ 若b=0,则方程有无数个解; ⑵ 如b≠0,则方程无解。 (因为,零乘以任何数都为零) |
二,矩阵问题的产生
⑴ ⑵ 令 ,则方程组(1),(2)可表示为:(1) AX=〇,(2) AX=b 。 | |
情形一: A为n阶矩阵,存在B,使得BA=E 由AX=b得BAX=Bb,即X=Bb; 情形二: ⑴ A为n矩阵,不存在B,使得BA=E ⑵ A为m*n矩阵,且 m≠n 背景与问题结合看 |
三,逆矩阵的定义(逆矩阵必须是方阵)
㈠ 定义 对于n阶矩阵A,如果有一个n阶矩阵B,使AB=BA=E,则说矩阵A是可逆的,并把矩阵B称为A的逆矩阵,简称逆阵。 A的逆阵记作A-1。即若AB=BA=E,则B=A-1(读作B等于A的逆)。 例题1. 设A为n阶矩阵,且满足 A2+A-4E=〇,求矩阵A的逆矩阵。 A^2+A-4E=〇 可推出 (A+E)*A=4E 可继续写为 1/4(A+E)*A =E,所以 A可逆且A-1=1/4(A+E)。 例题2. 设A≠〇为n阶矩阵,且满足 A2=〇,求矩阵(E-A)-1。 E=E-A2=(E+A)(E-A),所以E-A可逆,且 (E-A)-1=E+A。 | |
㈡ 性质 ⑴ 若矩阵A可逆,则|A|≠0。 ⑵ 若|A|≠0,则矩阵A可逆,且A-1=1/|A|*A* ,其中A*为矩阵A的伴随阵。 ⑶ 若AB=E (或BA=E),则B=A-1。 补充: A*都是由 A的代数余子式组成。 A-1*A=E 。 |
四,伴随矩阵及矩阵可逆的条件
1.1 伴随矩阵 设:矩阵A为 ,取行列式 ,对元素 aij其余子式为Mij, 运算过程: ∀ aij => Mij => Aij=(-1)i+jMij ,由任意元素aij可得出余子式Mij,而由余子式Mij可以求出代数余子式Aij 。 将|A|的第一行的代数余子式放在第一列,第二行的放在第二列,以此类推可得,,为A的伴随矩阵。 注解:AA*=A*A=|A|E。 | |
1.2 伴随矩阵的计算 A的伴随矩阵是通过计算A的每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,并将这些代数余子式按特定顺序排列后转置得到的。 具体步骤如下: ❶ 计算代数余子式: 对于矩阵A中的每一个元素aij(i,j=1,2,…,n),首先划去该元素所在的行和列, 得到一个(n-1)阶的子矩阵,称为元素aij的余子式,记作Mij。 接着,给余子式Mij带上符号(-1)i+j,得到元素aij的代数余子式,记作Aij=(-1)i+jMij。 ❷ 构造伴随矩阵: 创建一个新的n×n矩阵,称为A的伴随矩阵,记作adj(A)或A*。 在这个新矩阵中,第i行第j列的元素就是原矩阵A中第j行第i列的元素的代数余子式Aji。 ❸ 转置矩阵: 由于在构造伴随矩阵时,我们是将原矩阵A的代数余子式按特定顺序(即转置的顺序)排列的, 因此得到的伴随矩阵实际上是原矩阵A的代数余子矩阵的转置矩阵。 综上所述,A的伴随矩阵是通过计算A的每个元素的代数余子式,并将这些代数余子式按转置的顺序排列后得到的。 | |
1.3 ❶ 取某一行元素跟自己的(行数相等)代数余子式(对应元素)相乘最后相加等于行列式。 ai1Ai1+ai2Ai2+…ainAin=|A| ❷ 取某一行元素跟不同行的代数余子式(i≠j)相乘等于0。 ai1Aj1+ai2Aj2+…ainAjn=0 | |
1.4 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 设A为n阶矩阵,A是可逆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|A|≠0,即可逆矩阵就是非奇异矩阵. 且 A-1=A*/|A|。 ① An*n , |kA|=kn|A| ② An*n , Bn*n , 则 |AB|=|A|*|B| | |
例:,A可逆否?当可逆,A-1等于什么? 解: 所以A可逆。 |
五,运算规律
方阵的逆矩阵满足下列运算规律: ⑴ 若A可逆,则A-1亦可逆,且(A-1)-1=A。 ⑵ 若A可逆,数λ≠0,则λA可逆,且(λA)-1=1/λ*A-1。 ⑶ 若 A,B为同阶矩阵且均可逆,则AB亦可逆,且(AB)-1=B-1A-1。 ⑷ A*A-1=E 矩阵A乘以A的逆矩阵等于单位矩阵E,单位矩阵相当于数学运算中的1。二阶行列式求伴随式,主对调副变号。 | |
例题: 求方阵 的逆矩阵。 因为 ,|A|不等于0,所以可逆; 又因为 A-1=A*/|A| (A逆等于A的伴随除以 A行列式); 而A的伴随矩阵是A的各个代数余子式的值,所组成的矩阵; 所以 A的伴随矩阵 ; 解:所以A的逆矩阵是 。 |
六,逆矩阵的初步应用
⑴ 应用一:求未知矩阵 例一 设 求矩阵X,满足AXB=C。 计算可知,|A|=2≠0,|B|=1≠0,所以A和B可逆。 那么,AXB=C => A-1AXB = A-1C => EXB = A-1C => EXBB-1 = A-1CB-1 => EXE = A-1CB-1 => X = A-1CB-1 。 | |
⑵ 应用二:求矩阵的幂矩阵 例二 设 ,求 An 。 展开思路:AP=PΛ => APP-1=PΛP-1 => 因:PP-1=P-1P=E,所以 A=PΛP-1 => An = (PΛP-1)n => An = PΛP-1 * PΛP-1 * PΛP-1*...* PΛP-1 = PΛnP-1 。 解:P-1;Λn; PΛ^nP^(-1) |
七,克莱姆法则
⑴ 引言 对方程组 令 由非齐次方程组(1)可知, ;; 对于齐次方程组 系数行列式D≠0,则只有零解;系数行列式D=0,则有非零解。 对于非齐次方程组 D≠0 则方程组有唯一解且xi=|Ai|/|A| ,(i=1,2,...,n);而D=0 有无数解或者无解。 | |
⑵ 定理 若方程组(*)的系数行列式不为零,则其解为:x1=|A1|/|A|,x2=|A2|/|A|,…,xn=|An|/|A|;克莱姆法则求方程组系数行列式不等于零。 证明: 因为:|A|≠0,所以A可逆,且 A-1=A*/|A|。 由 AX=b 可推导出 A-1AX=A-1b, 因A-1A=E 可继续推导出 X=A-1b, 又因 A-1=A*/|A| 可推导出 X=(A*b)/|A|; 所以 x1=1/|A|(b1A11+b2A21+…+bnAn1); 而 即 x1=|A1|/|A|,同理 x2=|A2|/|A|,...,xn=|An|/|A|。 ------------ |A| 矩阵A的行列式; |A1| 将矩阵A的第一列用常数替换掉; 矩阵A的行列式就是未知数的系数(也就是前面的常数); 相同未知数放在一列,并看其是否可逆。如果可逆则继续求解; |A1| 将矩阵A的第一列用常数替换掉(这个常数是方程组的常数值); 以此类推,将其他列也替换(只替换当前列); |A1| 第一列,|A2| 第二列,…,|An| 第n列; 然后求各个行列式的值,最后各列求出的值再除以行列式|A|的值;就等于对应未知数的值。 | |
⑶ 例题 ① 用克莱姆法则求方程组 的解。 解: ;;;所以 x1=15/3=5, x2=0/3=0,x3=9/3=3。 |
第四节 矩阵分块法
一,分块矩阵的定义 我们将矩阵A用若干条纵线和横线分成许多个小矩阵,每一个小矩阵称为A的子块,以子块为元素的形式上的矩阵称为分块矩阵。 | |
二,矩阵分块的背景 矩阵运算及矩阵应用过程中,若矩阵阶数高,为便于计算,一般将矩阵进行分块。 | |
三,分块矩阵的性质 ⑴设A,B同型且分块法相同,且 则: 。 ⑵ ⑶设:A为m*l矩阵,B为l*m矩阵,且 其中Ai1,Ai2,...,Ait的列数与B1j,B2j,...,Btj的行数相同, 则 其中 。 ⑷ 设 其中A1,A2,...,As为可逆矩阵, 则 。 | |
四,例题讲解 ⑴ 设 使用分块法求 AB。 令: 同型矩阵相加就是对应元素相加,同型矩阵相乘就是A行*B列对应元素并相加。 ⑵ 设 ,使用分块法求A-1。 因为 A1=-1≠0,A2=1≠0,所以 A1和A2可逆; 二阶行列式的伴随矩阵是主线对调,副线取反;那么逆阵就是伴随矩阵除以行列式的值。 ⑶证明矩阵A=〇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方阵ATA=〇。 必要性 因为:A=〇,所以:AT*A=〇*〇=〇; 充分性 Am*n=[λ_1,λ_2,...,λ_n] ; 因为〇的所有元素都是0,所以 λnT *λn = 0 。 |